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评估 >> 正文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贸自评报告

2016年05月31日 11:00 点击:[]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概况

1.专业成立时间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按教育部1998年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及有关要求,依据教育部《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的若干原则意见》(教高[2001]5号)和湖北省教育厅有关文件精神,结合社会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需求和我校办学条件申请开设的本科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于2002年获得批准设置,并于当年秋季开始招生,首届招生61人,至今已连续招生八届。

2.教学组织设置

三峡大学科技学院下设经济管理系,负责金融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物流管理和国际经济与贸易5个本科专业的专业教学、科研和专业建设工作,经管类其他四个专业与国际经济贸易专业优势互补,在培养学生专业素质与专业技能的基础上,注重学生经济意识、理财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知识、素质与能力的协调发展。

3.师资队伍与学生规模

3.1 师资队伍

近年来,本专业依托三峡大学师资优势,坚持“引进、共享、培养”相结合的师资队伍建设思路,初步形成了一支学历、职称、年龄、学缘结构较为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23名专业专任教师,其中共享三峡大学教师14名,我院自有专业专任教师9名;其中教授、副教授7人,占30%;讲师6人,占26%;专任教师中,学历结构较为合理,硕士研究生及以上15人,占65%;36-55岁教师9人,35岁以下教师14人,年龄结构基本合理;2006-2007学年教师队伍中的93%符合主讲教师资格,2007-2008学年89%符合主讲教师资格,2008-2009学年90%符合主讲教师资格;教师毕业于10个相关专业或专业方向,绝大多数来源于不同的部属院校,学缘结构合理。

3.2 学生规模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成为热门专业。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对本专业人才的需要,2002年经过省教育厅批准开始招生,到2009年共招收学生622人,其中:2002级61人,2003级86人,2004级146人,2005级59人,2006级94人,2007级87人,2008级53人,2009级35人。至今已毕业学生352人,目前在校学生270人。

4.主要办学条件

4.1 实验教学设备与专业教学场地

本专业的教学资源共享学院的基础实验室,实验设备总值约888.56万元;与三峡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共建现代实验管理中心和经贸实验中心,实验设备总值约122.51万元,还共享中心的所有实验软件尤其是国际结算实验软件。经济与管理学院现代实验管理中心和经贸实验中心配置齐全、设备先进,本专业的实验均在中心完成。多媒体教室和其他教室为学生上课、专业活动与自习提供场所。近些年,学院除增加普通教室的数量以外,还十余间普通教室投资改造成为多媒体教室,配备了较为完备的多媒体设备。本专业还有一批如宜昌海关、宜港集团集装箱码头有限责任公司、宜昌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长江国际货物运输代理公司等校外实习教学基地11个,其中有9家单位已签订了正式的实习基地协议。

4.2 专业图书资料

三峡大学的馆藏图书可供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使用,其中经济类中文图书66018册,外文图书385册;中文期刊29159册,外文期刊287册,中文电子图书79881册,中文电子期刊2579册,外文电子期刊9833册。我院共享三峡大学图书馆的所有电子资源,师生能通过校园网查阅所需的中外文图书资料。2008年我院开始自建资料室,每年核拨一定数量的经费用于经济类图书期刊的购置,目前已有经济类中文图书1405册,外文图书31册,期刊10种,为本专业师生就近借阅专业书刊提供了便利条件。

4.3 专业建设经费

学院近三年投入到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习经费共14.26万元,毕业论文指导经费共11.88万元[MS1] 。专业建设其它各项经费基本能够满足教学需要。

5.专业建设与发展思路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为平台、以课程建设为抓手,依托自有和共享的师资力量,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标进行专业建设与改造。经过未来5年的建设,把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设成为适应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在校学生规模稳定在200人左右、办学效益良好、特色鲜明、在省内同一层次同一专业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专业。

二、专业建设过程及成效

1专业建设规划与培养方案

1.1 专业建设规划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结合学院十一五发展规划和《2008-2012年发展规划》,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进行专业建设。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建设中,学院逐步形成了明确的专业建设思路,即按照“稳定规模、提高质量、突出特色”的原则,坚持“厚专业之基,广实训之路,育实用之才”的理念,不断加强本科教学规范,结合我国国际经济发展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对人才的需求,面向基层,服务地方,培养具备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知识的懂经营、会理财、能创业的实用型人才。在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目标上突出专业素养的培养;通过综合素质拓展和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

(1)坚持以高等教育理论为指导,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注重内涵发展,体现教学要面向未来、面向市场的时代精神,以教育为中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和服务社会的能力,以市场对本专业人才的需要和变化趋势为导向,制定并适时调整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2)坚持“厚专业之基,广实训之路,育实用之才”的理念,进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以内外贸的一体化以及商品贸易与服务贸易的融合为基点,扩宽专业面,适应贸易主体的多元化、贸易客体的扩大化、贸易范围的广域化的新环境;从夯实贸易的基础理论出发,构建核心理论教学体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贸易实务为切入点,重点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懂经营、会理财、能创业,能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实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3)按照“知识、素质、能力”的综合要求,实现人才规格由“知识型”向“知识、素质、能力”三者协调发展、提高转变,将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纳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中。

(4)突出人才培养特色,构建具有时代特征、反映社会发展需要的本科人才培养新模式,以信息、物流和现代商务技术为手段,提升专业内涵和发展后劲。

(5)以质量为本,努力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以人才为基,实现可持续发展;突出特色,开放办学,努力把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设成为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院级品牌专业。

1.2专业设置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我国的国际贸易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外贸易依存度大幅提高,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需求迅速增长。根据我国外贸从业人员与需求的比例,外贸人才的需求远超过每年不到20万毕业生的规模。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外贸专业人才缺口约为100万左右。为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行业发展需求,本专业以市场为导向,合理规划,分步实施,走专业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道路。

专业培养目标是: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应具备扎实的国际经贸基础理论,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具备运用专业英语和计算机处理经贸业务的能力。在加强专业基础理论与实务教学的同时,注重社会实践能力的训练。学生毕业后能在涉外经济贸易部门、外资企业、政府对外经济贸易管理部门等从事实际业务和管理工作。

1.3人才培养方案

我院按照教育部有关规定,审慎制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经过不断修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本专业总学分170,其中公共基础课48.5,专业基础课74.5,专业课19,必修课123,选修课19,实践教学28,执行情况较好。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修订的思路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与本专业相适应的文化水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能较系统的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有较强的商务洽谈、外贸函电的业务处理能力,能够胜任单证制作、跟单、办理货运与保险、报关与报检、外销业务等工作的实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人才培养的特色是:加强专业素养,夯实理论基础,凸出实践应用,使学生懂经营、会理财、能创业。具体做法是:

(1)加强专业素质教育。开设学院平台选修课,构建本专业基础知识平台,通过开展读书活动,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其文化素养;通过实施创业计划,提高其能力和水平,培养学生创业能力;通过举办多种素质讲坛,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2)加强基础理论教学。以科学研究为支持,优化师资知识结构,提升师资水平;不断革新教学手段与方式,提高理论课教学效果,使学生具备运用专业英语处理经贸业务的能力。

(3)强化英语教学。在开设了14个学分的《大学英语》的基础上,又增加了4个学分的《英语听说》、2个学分的《高级英语口语》和2个学分的《专业英语》。

(4)加强实践教学。广泛充分利用宜昌市省域副中心城市的经济资源优势,创建相关课程“学院+公司”的联合培养教学新模式。在教学环节尤其在课程设置方面,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为课程设置的起点,建设两个维度的教学课堂:其一是注重将最新的经济动向引入课程体系,在课堂教学中引入鲜活的经济活动案例;其二是在打好学科基础的前提下,利用课外时间进行实践教学,如无假期计划的实施,使学生提前进入职场角色。

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已经历了8个版本。学位课程的设置符合相关规定要求,其他课程的设置较好地突出了实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与要求,有利于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专业课程结构合理,其中理论教学由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基础必修课、专业基础选修课、专业教育必修课和公选课六大模块构成;实践环节由专业实习、学年论文、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四个部分构成,体现了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要求。2002-2009级学生的教学计划执行情况良好。

为加强实践能力、打造创业平台、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现代科学素养的实践型人才,从2005级人才培养方案开始增加了2学分的实践课《创业计划》;2008级人才培养方案将毕业实习安排在第七学期和第八学期,跨学期开设,以便于无假期计划的实施;2009级人才培养方案又完善了这一培养规格和课程体系,在第六学期增开了3个学分的专业基础必修课《创业学》,第七学期增开了2个学分实践课《创业实践》;2010年春季学期,以公选课的形式开设了2个学分的《创业学》,学生的选课热情空前高涨,学习热情也很高。2008、2009级开设了2个学分的专业基础选修课《进出口报关》,有力的促进了学生报考报关员资格证。以上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达到了因材施教的目的,创出了较为明显的专业特色,拓宽了学生就业渠道,受到学生欢迎。

2.专业基础条件

2.1教学科研仪器设备

根据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便教学,提高科研仪器设备使用效率的要求,我院与学院其它专业共享了基础实验室设备,与本系经管类专业共享了专业基础实验室,实验设备总价值约1011.07万元,其中基础试验室设备888.56万元,专业基础实验室设备122.51万元。这些仪器设备、教学软件为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提供了训练平台。本专业实验课开课率为100%。

2.2 实践教学基地

为了体现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实用型目标,落实相关课程“学院+公司”的教学新模式,本专业已建成了各类实践、实习教学基地11个,如宜昌海关、中信建投证券公司、亚洲证券公司、湖北宜化集团、安琪酵母股份有限公司、宜昌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宜港集团集装箱码头有限责任公司、长江国际货运代理公司、宜昌市进出口公司、宜昌外派劳务综合基地服务中心、太平鸟集团等。其中已正式签订协议的有9个。进出口报关实习都是在宜昌海关的报关大厅现场学习,现场实践。直接的感性认识推动了学生报考报关员从业资格证书的热情,每一届都有不少学生通过报关员资格考试。宜昌市的证券公司如中信建投证券公司宜昌营业部、亚洲证券营业部(现为华泰证券)、国泰君安证券宜昌四新路营业部、石板溪营业部等证券公司等,是我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常年的实习基地,学生们寒暑假也去实习。通过实习,学生的证券投资知识大大增加,连续4年每年都有本专业的学生在全国金融大赛中获奖。

另外,我们还聘请了7个校外指导教师为学生提供实习指导,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增强专业实践能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3专业图书资料

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获取网络信息的能力,学校的图书馆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馆藏图书和方便快捷的网络资源。学院现有经济类中文图书66018册,外文图书385册,经管类电子图书19981册,纸质期刊29159册,外文期刊287册。经济类电子中文期刊2579册,电子外文期刊9833册。我院校园网与三峡大学校园网互通,并与Internet互联,教师和学生能通过校园网查阅到与专业相关的中外文图书资料。学校专业图书和网络资源数据丰富,门类齐全,查阅便捷,信息量大,更新速度快;计算机网络服务周到,网上查询、借阅和馆际互借方便快捷。实现图书资料的科学管理,能充分满足教师的日常教学需要、科研需要和学生的专业学习需要。学校积极开展读书活动,发挥每一本书籍、杂志的效用,调动全体师生阅读的积极性和思维的活跃性。2008年我院又建立了供本院教师使用的资料室,目前已拥有经济类中文图书1405册,外文图书31册;中文期刊10种。

2.4 教学经费

本专业教学活动经费由学院根据经费预算,各专业统一分配使用,能够满足图书资料购买、教学日常管理、师资培训、实践教学等活动的需要。

2007年学生实习经费4.02万元,毕业论文经费3.08万元;2008年实习经费7.07万元,毕业论文经费6.45万元;2009年实习经费3.17万元,毕业论文经费2.35万元。

由于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我们还有诸如政府外贸主管部门、出口商品交易会等免费的实习场所,并且相关人员提供义务指导,为本专业的教学经费提供了有益的补充。

3 师资队伍

3.1 队伍建设状况

百年大计,教师为本。近年来,本专业依托三峡大学师资优势,坚持“引进、共享、培养”相结合的师资队伍建设思路,不断引进高学历、高素质的优秀教师。把“上台讲好课,笔下写精品,出去能公关”作为教师的基本要求。2007年新进硕士2名,2008年新进硕士3名,2009年新进硕士4名。同时学院关注专业教师职业技能的培训和提高,2004-2009年,本专业有3名教师考取博士或硕士研究生。通过几年的建设,本专业专职专任教师达到23人,其中博士1人、硕士14人、学士5人,师资队伍学历结构较为合理。

本专业在向社会借智、共享社会优质资源方面进行了不懈的努力。《进出口报关》课程长期聘任长江货运代理公司报关员王传红和中国对外贸易运输集团宜昌公司报关员姜学龙担任授课教师,他们实践经验丰富、讲课生动,成功地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对接。《证券投资学》一直聘用华泰证券公司操盘手周泰春授课,让学生学到了真实本领,并在金融大赛中取得佳绩。

3.2 主讲教师情况

3.2.1专业负责人

罗丽娜[Y2] ,女,1974年出生,副教授,硕士,1995年6月毕业于中南民族大学贸易经济专业,获经济学学士学位,2000年在中国人民大学进修国际贸易,2003年1月获华中师范大学管理学硕士学位。1995年进入三峡大学任教至今,长期从事国际经济与贸易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持参与科研项目10多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

3.2.2教师队伍基本状况

目前本专业专任师资队伍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并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一是高学历化,2006-2007学年专任教师22人,其中硕士13,硕士以上占59%;2007-2008学年专任教师21人,其中博士1人、硕士15人,硕士以上占71%;2008-2009学年专任教师23人,其中博士1人、硕士14人,硕士以上占65%。二是多学科化,现有的专任教师中大多具有多学科的背景,除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外还有世界经济、金融学、经济法等学科背景的专任教师,这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自身需要多学科支撑的特点相吻合。

为了认真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年1号文件)关于教授、副教授每学年至少要为本科学生讲授一门课程以及温家宝总理在2006年5月在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时强调的:“教授、名师要上课堂”的精神,近三年来,我院教授为本专业讲授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的主讲教师分别为42人次、37人次、31人次,符合率分别为93%、89%、90%。近三个学年中,55岁以下教授和副教授为本科生授课比例均为100%。主干课程全部由高、中级职称或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承担教学。在近两年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的学生评教中,2007-2008学年受评课数32次,优良率达到97%;2008-2009学年受评课数31次,优良率达到100%。

在老师培养方面,学院坚持师德师风建设;对教师实施多元主体评价;每学期开展一次青年教师讲课竞赛,对获奖教师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推动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本专业的陈玉娥老师多次在我院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中获奖。

3.3 研究水平

大多数教师有较为明确的研究方向,罗丽娜老师的横向项目《宜昌市中小外贸企业开拓出口市场对策研究》已于2007年立项,该项目由企业委托,科研经费5万元,2009年已结题;程慧老师《探析中国教育投资支出》、盛三化老师《投资组合保险策略在中国证券市场的研究分析》等均为校级在研项目。本专业教师2007年共发表论文21篇,其中教研论文3篇,科研论文18篇,核心期刊7篇;2008年共发表论文13篇,其中教研论文1篇,科研论文12篇,核心期刊8篇;2009年共发表论文15篇,其中教研论文1篇,科研论文14篇,核心期刊2篇。本专业自有教师张茳2008年参编的教材《经济法》已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

4.1课程体系

4.1.1课程体系设置

本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基本体现了国际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根据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变化,创建自身的特色,体现了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要求。专业课程不仅强调“经济理论+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实务”三位一体,而且每一模块中的每门课程均要根据其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地位、作用进行整合,强调各门课程之间的相互协调,体现课程之间的主次关系、层次关系。根据专业特点,优化课程设置,以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整体协调发展。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扩大与实习基地的合作领域,强化学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意识。本专业设置170个学分,其中公共基础课48.5学分,专业基础课74.5学分,专业课19学分,必修课123学分,选修课19学分,实践教学环节28学分。教学计划执行情况良好。具体构建方法是:

(1)以经济理论课程建设为突破口,通过《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世界经济概论》等课程的设置,强化学科基础平台课程建设,不断完善和补充学科基础平台选修课程。开设了《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国际结算》等专业基础必修课,《进出口报关》、《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等专业基础推荐选修课,以夯实学生专业基础。

(2)强化专业模块课程的专业属性,科学设计并组织实施实践教学环节,通过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的教学,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

(3)通过公选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业能力。2010年增开了《创业学》。

4.1.2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

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整合现有课程,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我们采取了以下几方面的改革措施:

(1)课程体系改革。首先,为了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将专业资格证书考试课程适度融入课程体系,增加了《会计学》等课程。其次,为了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结合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2-3个人就可组建公司、拿到订单就可以创业的特点,2005级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了《创业计划》(实践课程,2学分);2009级人才培养方案增加了《创业学》(专业基础必修课,3学分,安排在第六学期)和《创业实践》(实践课程,2学分,安排在第七学期);作为尚未实施的《创业学》(专业基础必修课)试点,2010年春季学期,以公选课的形式开设了《创业学》。20054351班的刁炜、贾军等同学合作编写的创业计划《基于绿色环保为理念的城市园林产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创业计划书》,洪琅、张世未等同学合作编写的《宜昌现代物流公司创业计划书》,从公司概况、理念、特色、财务、机构设置、市场分析到风险预测,有理有据,表明学生在校期间就有了创业的理念、创业的基本素质、懂得了创业的步骤和创业应整合的资源。

(2)教学内容改革。为了鼓励学生报考从业资格证,《进出口报关》、《会计学》、《证券投资学》等课程选用了相关的考试指定教材,按照相关从业资格考试大纲组织教学。增加了《经贸谈判》课程的训练内容,把每一次课堂提问作为训练学生表达能力的机会,要求语音洪亮、吐词清晰、用词准确、语言专业化、语调富有感染力。如要求学生将“给钱”表达成“办理结算”,同时引导学生随时留意生活中的细节,进行有意识的专业训练。为了达到对经贸人才的素质要求,使毕业生在未来的经贸谈判中能赢得客户的认可,在课程中还有意识地训练学生把“听”上升为“理解,聆听”。

(3)实践课程体系改革。为了实施实习就业一条龙,将分散的课程实习整合为8周的毕业实习,且在2008级人才培养方案中将毕业实习跨学期安排在第七学期和第八学期,便于同时实施无假期计划。

(4)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向课外延伸。学院不仅严格执行人才培养方案,还注重了课程体系的深化与向课外延伸,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就业。2009年,学院领导在中央电视台、《南方周末》看到浙江义乌工商职业学院等院校引导学生创业的报道后,选派几名教师赴浙江义乌工商学院、浙江万里学院考察学生的创业情况,老师们通过实地考察学校的改革方案、学生的创业状况,与学校领导、师生座谈,掌握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回校后对学生进行了生动的创业教育。

4.2教材选用与建设

本专业有严格的教材选用和评估制度。教材选用的原则是:①专业必修课要尽量选用教育部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的优秀教材及获奖教材。本专业近三年选用的优秀教材占教材总数的比率分别为57%、44%、68%。②鼓励一纲多本;③鼓励从互联网下载最新学习资料,随时补充自编材料;④尽量采用新教材,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与时代性。本专业近三年选用的新教材占教材总数的比率分别为76%、78%、74%。⑤对于与职业资格证书相关的课程,选用考试指定用书,以推动和支持学生考证。《证券投资学》、《进出口报关》等课程即选用了考试指定用书。

教材选用前需要任课教师认真选择,填写教材选用表,系、院两级审核审批;在学期结束时需要分析教材使用效果,提出建议。另外,在教材建设上,学院还鼓励教师参编教材。

4.3教学方法与手段

4.3.1教学方法多样化

针对学生思维活跃但创新意识不够强、有理财意愿但无创造财富措施、有成才愿望但自律性不强和怕吃苦的现实,采取以下教学方法,力求创建经贸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1)传统方法与现代方法相结合。在基本保留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融进了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斯坦福教学法等现代教学法,如有些课程利用课堂最后5分钟,要求学生将本次课程用图表、图画的形式归纳出本节课程的内容,以开发学生的智力。

(2)课程教学与资格证书备考相结合。《进出口报关》课程在教学中紧紧围绕海关报关员资格考试要求,在讲授理论知识同时,强化实践技能训练,2005级学生报关员资格考试通过率达到50%。

(3)课堂教学与学科竞赛相结合。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不仅通过课堂掌握了本专业的理论,还利用假期专门训练金融知识,在连续4届全国大学生金融投资模拟交易大赛中本专业有13人次获得国家级奖励。

(4)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商贸人才要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读书是提高综合素质的最好途径,本专业专门制定了《学生读书计划》,广泛深入开展读书活动,营造通识教育的氛围。专业教师精心编制了专业读书方案,在网上发布供学生参考;同时还为每门课程列举了阅读参考书。《学生读书计划》要求在大学四年期间每月坚持读3~5本书,力争厚积薄发。

(5)校内学习与校外实践相结合。本专业实施“无假期计划”和集中社会实践:①新生进校报到时,就召开家长见面会,宣讲“无假期计划”,要求家长每个学期按专业要求,配合学校为学生联系实习单位进行实习。②学院花大气力为学生广泛联系实习单位,使专业实习真正落到实处。③毕业实习安排在第七、八两个学期,目的是使学生利用寒假进行创业、就业,实现实习就业直通车。④学院在假期集中组织社会实践。2007年暑假,学院选派了五位指导老师集中组织了本专业学生赴湖北黄冈团凤县进行了农村社会保障问题调查,了解农民的社会保障状况,查看农村的社会现状,每人写出了一份有份量的专题调查报告,汇编成集并刻录了光盘,最终获得了湖北省社会实践优秀团队奖。

(6)课内与课外结合。开展各类专题讲座,开阔学生视野,使教学活动得以向课外延伸。如《创业学》邀请成功创业的企业家讲座,还举办了多场“商科人才应具备的十项素质”的专题讲座,把商科人才的素质概括为:较高的伦理道德修养、对世界的熟知能力、对中华文化的理解能力、超常的创新能力、精确地分析思考能力、极强的沟通能力、坚韧不拔的毅力、较好的身体心理素质、领先未来的魄力与勇气和对人生的洞察能力。

4.3.2教学手段现代化

专任教师自觉更新教学观念,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借用多媒体手段,实现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的融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专任教师均掌握了一种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方法,能较好地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现实的课堂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2008-2009学年本专业必修课多媒体使用门次的比例达到84%;多媒体使用时数的比例达到85%。

5 实践教学

5.1 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培养实用型人才的目标,本专业建立了由学生自主选择实习单位与学校指定实习单位相结合的实习方式,定期实习、不定期实习和假期实习相结合的时间安排,把实习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作为提升学生专业能力的重要手段,构建了符合培养目标要求的、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本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由专业实习(6周)、学年论文(1周)、毕业实习(8周)和毕业论文(10周)四个部分组成。

2007年增加了《创业计划》2个学分的实训课,2009级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又增加了2个学分的创业实习,使实践教学学分达到了30个,学时达到了30周。

5.2 实验、实习和实训

按照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实践课开出率达100%。本专业还制定了专业实习的教学大纲,使专业实习能分阶段有步骤地进行。

在实践教学中,由于实施了学生自主选择实习单位与学校指定实习单位相结合的实习方式,定期实习、不定期实习和假期实习相结合的实习时间安排,这种开放性的实践教学方式和时间安排使实践教学活动由“模拟”变为“真实”,由“实践”变为“实战”,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和实际动手能力。经济活动精彩纷呈,实验室培养不出企业家。我们的大多数实验、实习是直接到社会上的相关部门完成的,如到海关进行进出口报关实习,到证券公司进行证券投资实习,到湖北宜化、安琪酵母、兴发集团等宜昌大型企业进行进出口业务实习。

在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本专业聘请了行业相关专家作为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这些指导教师给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实习机会。如聘请了宜昌市商务局分管外贸的副局长龚平指导学生毕业论文,不仅所指导的20044351班李赛君的毕业论文《宜化集团投资越南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获得了三峡大学优秀论文一等奖,他还安排所指导的学生参加“广交会”,参与湖北宜化在越南投资项目的论证过程。

6 教学管理

科学、严谨的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专业教育质量的保证。本专业以完善教学质量控制体系规范教学管理。

6.1健全规范教学规章制度,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本专业十分重视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努力构建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机制,取得了一定成绩。近三年来,院领导高度重视本科教学工作,为规范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管理,我院先后出台了涉及教师管理、理论教学管理、实践教学管理、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教学奖励与处罚等方面的制度,如《三峡大学科技学院教学基本规范》、《三峡大学科技学院教研活动工作条例》、《三峡大学科技学院学生学籍管理规定》及《三峡大学科技学院学生考试违纪处理办法》、《三峡大学科技学院教学督导组工作实施办法》、《三峡大学科技学院听课制度》等。根据本科教学工作发展实际情况,每年均对教育教学管理文件进行不断的修订,目前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已初步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管理制度。通过规章制度的建设,进一步理顺了教学管理关系,规范了教学工作行为,推动了教育教学改革,促进了本科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按照教学基本规范的要求,对教案编写、课堂教学、作业批改、试卷评阅及分析等各教学环节定期进行检查,从专业建立以来,相关的教学文件齐备,教学档案完整,08~09年中,本专业的四个年级所有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表、课程考试大纲、阅卷评分标准和试卷分析等教学文件完备。2005~2008级理论课教学文件中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表、命题计划、评分标准和试卷分析表100%齐备。

6.2建立三位一体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本专业开办以来,高度重视教学质量监控建设,运用先进的科学管理理念,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三位一体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我院十分重视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构建了由学院督导组、系(部)、学生等共同组成的三位一体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督导组负责对教师的教案、课堂、作业批改情况、试卷等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和指导,并根据检查结果对每位教师进行综合评价。系(组)通过组织教师开展互听课、评课、说课、示范课、观摩课等形式,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教务部、学务部通过对教学环节和教学档案的监控和检查,保证课堂教学和教学管理的质量。学院成立了教学信息反馈网,学生信息员随时将教师的授课情况反馈给学院,学院根据反馈意见进行及时的调整和处理;每学期末,组织学生进行网上评教。在教师年度教学工作质量考核中,学生网上评教结果占50%,督导组、系(组)的综合评价各占20%,其他相关教学检查结果占10%。

为了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每学期都进行“三期”教学检查,即:期初各教研室检查教师的备课情况,要求教师写出本学期的授课计划,确保相关课程顺利开设;期中召开学生座谈会、召开教师座谈会全面了解课堂动态,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并检查教师的授课进度,以及作业批改情况;期终检查教师是否按规范完成教学计划,命题是否覆盖本课程教学大纲重要知识点,试卷批阅是否规范并听取学生反馈意见。通过每个阶段的检查:对常规教学切实起到监督作用,保证教学工作能够顺利完成。同时教研室定期开展活动,教师之间互相听课、评课。此外,还经常不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听取学生对教师的意见,及时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在教学中提倡教与学并重,要求教师在讲好课的同时,注重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部分专业课和选修课在课堂上采取讨论式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通过各环节的监控以及教师们自己不懈的努力,教学效果得到了学生们的普遍好评,学生对专业教师的教学满意率达90%以上。

充分发挥学院教学管理的传统优势,积极开展“传、帮、带”活动,努力提高整体教学水平。学院每年组织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活动,并多次组织新老教师相互听课、评课活动。通过这样的教研活动,增进了新老教师的沟通与了解,帮助新进教师尽快适应学校教学环境,促进了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

7. 人才培养质量

7.1 学生专业素质水平

本专业学生基本掌握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初步具备了运用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院优先安排教授、副教授为学生讲授主干课程。学生成绩总体优良,英语四级合格率逐步提高。2007、2008、2009届学生毕业率分别为95%、99%、98%。学位授予率分别为93%、95%、97%。本专业学生在连续4年在“世华财讯”全国大学生金融投资模拟大赛中获奖,具体获奖情况如下表:

2006~2009年本专业学生在全国大学生金融投资模拟交易大赛的获奖情况

年度

获奖等级

团体

奖项

国家级单项奖

华中赛区团体奖项

全国个人单项前3名

2006

国家级

第8名

期货组第8名、股票组第5名

股票组第2名、股指期货组第1名、期货组第1名、外汇第1名

11人

2007

国家级

第1名

股指期货组第1名

股票组第1名、股指期货组第1名、期货组第1名、外汇第1名

6人

2008

国家级

第2名

股票组第1名、股指期货组第2名、期货组第3名、外汇第3名

股票组第1名、股指期货组第1名、期货组第1名、外汇第1名

4人

2009

国家级

未设

股指期货组第2名、期货组第4名、外汇组第4名、股票组第4名

股票组第1名、股指期货组第1名、期货组第1名、外汇第1名

3人

7.2 学生毕业论文(设计)质量

毕业论文考察了学生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了提高毕业论文质量,本专业建立了毕业论文过程的质量监控体系,实现了对毕业论文全过程质量监控。依据《三峡大学科技学院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条例》对毕业论文教学环节进行组织,对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指导、评阅、答辩、成绩评定及检查等环节进行了明确规定,提出了具体要求:(1)严把选题关,确保选题质量。选题要注重分析解决当前经济改革和社会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注重选题的现实针对性,注重选题难度、分量适当性;(2)严把指导教师责任制,明确指导教师职责;(3)加强论文中期检查。配合学校组织的专家对毕业论文的进度安排,督促工作落实,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4)严格规范答辩及评分;(5)开展论文后期检查。指导过程中要求指导教师填写《三峡大学科技学院毕业论文(设计)指导工作手册》。

由于毕业论文教学管理严格,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得到了保证。论文选题理论联系实际,符合培养目标要求,达到了综合训练的目的。其中,2007-2009届选题分布率为理论探究占71%,实践应用占29%。2009届毕业生指导教师符合率100%。论文文本规范,学生的毕业论文整体质量较好。2007届、2008届、2009届,学生提交的论文数分别为82篇、145篇、58篇,其中优秀分别为3篇、11篇、2篇;良好分别为49篇、68篇、29篇。在付常芬老师的悉心指导下,20044351班刘志峰同学的毕业论文《宜昌茶叶“走出国门“的路径探析》获得了湖北省优秀论文三等奖。

7.3 社会评价

国际贸易专业是新世纪初兴起的热门专业之一。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后,近两年又迅速趋冷,但我院本专业生源充足。近三年,本专业新生的实际报到率分别为95%、94%、93%。本专业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工作踏实、综合素质高的优秀人才,他们扎根基层,艰苦创业,受到社会的广泛好评。2007届就业率94%,2008届就业率82%,2009届就业率80%。学生就业区域广泛,多数学生的就业行业和就业地域符合专业人才服务方向。

2005年本专业学生参加报关员资格证书考试合格率达50%,大大高于同期全国平均通过率。还有不少学生通过了会计从业资格证、证券从业资格证、报检员资格等相关证书的考试。有相关资格证书的学生,受到社会用人单位的认可,毕业时顺利找到满意的工作。

2008年中信建投证券公司宜昌营业部一次性录用了本专业的4名学生,其中3名学生在2009年升任主管,2004级学生刘呈同学成为了证券分析师。2010年,营业部专门向公司总部打报告,要求同意招收三峡大学科技学院的学生。

2004级学生彭楚峰同学创立了金融投资公司,招收了近10名下一届学生就业。 杨凯同学在秭归县国家税务局工作,受到单位的一致好评。

三、存在问题与拟整改措施

1. 专业建设尚存在的问题

自从2002年招收第一届学生以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办学经历了8年时间,办学历程较短。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是,对照专业合格评估指标要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办学过程中还存在着以下问题:

1.1专业办学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

近几年来,虽然对本专业的建设给予了一定的投入,使专业办学条件得到了一定改善,但是,本专业现有办学条件仍不能完全满足更高层次的需要,主要是自有专业实验室建设有待加强。

1.2科研、教研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自本专业开办以来,科研、教研水平虽然有所提高,但总体水平欠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缺乏现代的科研手段和科研方法;(2)科研特色不够鲜明,原创性科研成果少;(3)产、学、研合作基础薄弱,获得科研项目经费较少;(4)缺乏学术带头人;(5)针对独立学院专业教学的教研项目不多。

1.3自有教师数量不足

本专业自有教师数量不足,且职称结构和学历结构有待完善;专业教师来自企业或者有企业工作背景的人数不多,使课程教学较难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2.整改措施

2.1进一步加大专业建设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不断改善专业办学条件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为此,我们将积极争取支持,增加专业建设的投入,以加大自有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条件建设,使专业建设有持续发展的活力和动力。充分利用校园网、数字图书馆等公共服务体系,给教学、科研提供强有力的信息和技术支持。通过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不断提高专业的自我造血功能。

2.2进一步改善科研条件,提高科研和教研水平

不断提高科研水平是专业建设、提高师资水平、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专业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有效途径。为此,我们将采取如下措施,进一步改善科研条件,不断提高科研水平。

(1)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逐步把科研纳入对自有教师的岗位要求;对科研成果进行及时的奖励;开展科研方法讲座和科研成果交流。

(2)支持科研和教研立项。学院将相关的项目申报信息、课题指南等及时通知教师,组织并指导教师进行科研课题和教研课题的申报;支持教师参加学术研讨会;与实习基地进行更深入的合作,以增加横向课题的数量。

2.3在部分课程中开展双语教学试点

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施双语教学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开展双语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因材施教。在开展双语教学之前,根据学生的英语基础对学生进行分班,对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双语教学模式。

(2)培养双语教学的师资。选择外语水平较高的专业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语言强化培训,或聘请外籍教师担任专业课双语教师。

(3)课程选择。双语教学的课程选择应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先在低年级的专业基础课如《国际贸易概论》等开展双语教学,然后逐渐扩大到高年级的《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经贸函电》、《进出口报关》、《涉外商务谈判》等课程。

2.4加快师资队伍建设

加快引进自有师资,每年至少引进1名本专业的自有教师,并尽量引进有企业工作背景的“双师型”教师;通过“老”带“新”的青年教师导师制,尽快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选送部分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增强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进而提高自有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

上一条:普通高等学校独立学院教育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第五稿) 下一条: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自评报告

关闭